当前位置: 首页>>要闻>>政务要闻

高台县自然资源局:织密生态搬迁“幸福网” 答好安居乐业“民生卷”

来源:高台县自然资源局 作者:盛吉鹏 发布时间:2025-02-21 17∶23
字体:【 打印

近年来,高台县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“纾民困、解民忧”的惠民工程,围绕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就业、生活好、能融入”的总体目标,帮助群众算好搬迁“生活账”“经济账”“生态账”“发展账”,聚焦打造宜居家园,不断改善搬迁群众的居住环境,努力向搬迁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。

——聚焦“怎么干”系统部署。高台县始终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落实落细“市级政府牵头抓、县级政府具体抓、乡镇政府挑担子”的责任体系,力促搬迁工作高效有序推进。坚持贯通调度。县委、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调研、靠前指挥,下沉到底、亲自督战,定期调度工作进展,及时协调解决问题;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、常态化开展实地督导,协调解决具体问题;对进度滞后的乡镇约谈提醒,倒逼乡镇抢抓工期、加力加速推进。强化督导问效。全面落实“周报告、旬调度、月通报”机制,县政府督查室会同搬迁办定期开展联合督查;紧盯三级认定率、协议签订率、搬迁入住率、资金拨付率、拆旧复垦率,每月开展专项督查,以督促干、以督促进,确保工作有人抓、事情有人干、问题有人管。完善工作机制。建立县镇村社四级包抓责任制,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,总结推广先进经验,分析查找短板弱项,推进任务高效落实。常态化以会代训,对地质灾害搬迁业务工作人员进行全覆盖培训,确保政策执行不偏向、不变通、不走样。

——聚焦“精准搬”一体规划。统筹当前与长远、农村与城市、整体与局部,立足村情实际,统筹推进、因势利导,量力而行、尽力而为。抓识别精准,对照“六类”区域,采取逐户过筛子、群众大会诊、精准订计划“三步走”方式,科学确定搬迁范围,精准识别搬迁对象,做到底数清、情况明。抓因地施策,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下,精准科学算好经济和发展“两本账”,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,2023年建成8个安置点集中安置300 户,分散安置139 户,2024年建成13个安置点集中安置344 户,分散安置495户。抓科学选址,按照“四避开、四靠近”原则,突出安全底线,以点带面、以户带村、整体推进,做到规划选址与乡村振兴、城镇开发、产业发展相结合,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,集中安置点房屋灰白错落、庄重美观,既继承了传统建筑风格,又展现了传统村落风貌,搬迁群众既圆了“安居梦”,又留住了乡愁。

——聚焦“减负担”统筹政策。用足用活用好“10+5+N”搬迁政策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创新推出“住房贷”等金融产品,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。整合资金抓配套。统筹整合农业农村、住建、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,同步实施安置点“五通五化”工程(通水、通电、通路、通暖、通网,美化、亮化、绿化、硬化、文化),实现了安置点基础设施全达标。严控价格降成本。由县级政府统筹协调解决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费,安置房造价控制在每平方米1500 元以内,落实贴息贷款313户1565万元。政策优惠减负担。协调金融机构量身定制了利率优惠、一次授信、 循环使用的“住房贷”金融产品,简化审核手续,高效办理贷款;县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为搬迁对象全额减免安置房不动产登记费,切实减轻搬迁群众负担。 

——聚焦“稳得住”全面发力。积极为搬迁群众谋划增收出路,扎实做好搬迁安置“后半篇”文章。就近就业促增收。依托土地流转大户、以工代赈项目,吸纳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务工,实现就近就便稳定就业。精准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,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,扶持进城安置群众积极发展小餐饮、小运输、小商店等经营性活动,实现上楼安居、下楼乐业。培育产业促增收。整合农业农村项目衔接资金,集中建设连片生态养殖小区,让搬迁群众发展家门口的养殖业,千方百计增加搬迁群众家庭收入。改革创新促增收。探索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引导搬迁群众以土地经营权、生产工具、资金技术等要素参股企业、合作社,深度嵌入产业链,分享更多产业发展成果。坚持搬迁群众村集体成员身份、农业户口身份、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惠农政策不变,“一户一策”制定就业和产业发展计划,为群众就业服务、产业发展提供帮助。

——聚焦“能融入”完善服务。积极创新服务方式,优化治理模式,让群众搬得安心、住得舒心、过得顺心。强化党建引领。坚持搬迁安置点建在哪里,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那里,积极探索“组织联体、产业联抓、设施联建、治理联动、服务联享”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,打破原有村域管理界限,成立联合党支部,确保搬迁群众遇到困难能够找到组织,遇到问题有人解决。优化服务机制。结合搬迁安置点实际,为搬迁群众提供户籍管理、上学就业、就医社保、法律咨询等“一站式”服务;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教育、文化娱乐等活动,有效促进了搬迁群众互动交流和情感交往。配齐基础设施。按照“搬迁群众集中安置、特色产业集中布局、基础设施集中建设、公共服务集中配套”的原则,紧贴群众需求,积极配套了教育、医疗、道路、养老等服务设施,使搬迁群众就近享受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。 

——聚焦“保安全”强化监管。紧盯住房建设、工程质量、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,组织自然资源、财政、住建、地震等部门对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开展专项督导,助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高效开展。严把工程质量。严格落实参建单位主体责任、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,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,严把设计、施工、材料关口,扎实开展全覆盖巡查、常态化监管,逐环节加强技术指导,规范竣工验收,确保住房安全。严管资金使用。严格按照规定用途拨付资金,依法依规做好资金监管、发放、支付和使用,专款专用,专人专用,确保资金安全。严守民生底线。定期入户了解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情况,积极开展精准化、精细化服务,有效缩短核查、审批、资金发放等办理时限,做好低保救助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、“三留守”人员关爱、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民生保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,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民生保障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